【企业医圣】


企业医圣是一个把公司当玩具的匠人,把公司做成一个产品。简单点说,就是用大数据和算法重构公司,这就是组织数字化。

很多人会说,我们已经实现数字化了,比如说,门店数字化、渠道数字化、零售数字化、营销数字化。这些数字化,其实是外向数字化,而组织数字化是内向数字化。就像X光机,可以透视组织,组织内部什么东西都可以成像。把组织的每一个细胞都进行画像建模。对工作任务和人员人性进行精准画像,从而进一步将工作任务同人员人性精准匹配,也随之可以用人工智能的算法代替。

互联网进步带来数据加持,组织数字化的能力一旦具备,就可以跨越行业,把公司做成“产品”。总之一句话,组织数字化,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公司。

社会上有六种庸医,误导企业家。

第一种人是学院纯理论派

流行两个世纪之久的西方传统的市场经济理论已经不完全适合中国当下的市场大环境,当今中国市场出现的现象是以前没有遇到的,而学院派还停留在照本宣科,拿一套理论生搬硬套。

第二种人是高级职业经理人

他们更多是执行者,不是决策者,管中窥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只能片面地、割裂地看待问题,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而企业很多问题都是系统化的,职业经理人最多只能解决局部问题,无法根本解决企业级问题。

第三种人是不足二十年创业者

人从开始创业到把企业做大做强,直到把公司上市,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对创业者的能力要求完全不一样。

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想活下去,就要不断颠覆自我,不断清零,不断重新煅造自己,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大部分人往往做不到,很少有人能够废掉自己赖以成功的能力,从头再来。就像是武林高手每上升一个境界都要散功一次,在失去原有武功之后,才能修成更高层的神功。

其实这个过程,需要的是心理历练,这不是能力的历练,要从“什么都会”,到“什么都不会”,再到“什么都会”。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要有二十年的创业历程。

第四种人是未曾第一决策人

所有成功都来自对风险的把控,而不是单纯做事的能力。长期以来,第一决策人由于每一次决策都承担失败的风险,心理承受能力强,在生死存亡之间成长起来,自身的功力不断增强,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第五种人是未曾企业做大者

小企业靠自己对市场的嗅觉,大企业是靠对人的嗅觉。

大企业一方面要学会“挥金如土”,也就是学会分钱。另外,要学会“杀人如麻”,及时砍掉公司曾经的功臣但不适合目前公司发展的人,就像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把企业做大的人需要洞察人性。一方面要洞察他人的人性,不断花钱找适合的人干活;另一方面需要洞察自己的人性,自我修炼,修炼上帝视角,不断审视自己。

因此,把大企业做大的人越做越像是帝王,讲究帝王之术,这并非是刻意为之,而是不得不如此,否则面临死亡。尤其是在中国,中国是人情社会,相对来说,西方的组织内部反而简单很多。在中国,创业者需要不断完成人性的痛苦煎熬,做到这一点非常难。

第六种人是不敢下场操盘者。

大量咨询公司都是纸上谈兵,不敢亲自下场。骗子最多的地方出现在咨询、国学和中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说空话,不负责任,不敢下场实操,都是假把式。即便自己起草的方案也不敢亲自实施落地,只会出来讲课,美其名曰培训师,其实是糊弄人。